中国冶金报 2020年8月5日 117期(总7233期) 02 06 07版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企业/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情况(包括经费投入、专利授权、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等)
杨海峰:陕钢集团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陕钢拥有一个新产品研发、销售及产业链发展专业化平台公司——陕钢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两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钢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钢集 团 技 术 中 心 ,现 有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1529 人 。2019 年,陕钢累计开展科研项目 58 项、技术进步项目 196 项、新产品研发项目 14 项,“四新”(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项目 48 项,累计创效2亿元以上。
记者:请您分享一下贵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具有行业借鉴意义的举措和经验?
杨海峰: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举措。陕钢集团坚持“五创新、五聚集”创新理念(推进服务创新、实现需求聚集,推进机制创新、实现人才聚集,推进产品创新、实现标准聚集,推进政策创新、实现要素聚集,推进环境创新、实现产业聚集),推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链价值,着力构建陕钢“千万吨钢、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即汉中钢材制品产业集群,韩城煤焦电钢化产业生态圈,西安钢材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和供应链金融基地。
记者:您认为钢企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创新水平?
杨海峰:未来,陕钢还要在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发挥钢铁主业与创新平台之间的协同作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
记者:钢铁行业今年上半年粗钢、钢材产量实现同比增长。您认为在疫情影响下钢产量依然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杨海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1.4%,而 2019 年同期增长了 9.9%,应该说钢铁行业产量增幅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上半年钢产量实现增长的原因,一是中央采取了果断措施,避免了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过大冲击,为第二季度以后经济复苏积蓄了基本力量。二是国家出台了“六稳”“六保”等一系列保护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促进了企业平稳发展。三是国家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循环”经济发展为钢材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带来发展机遇。
记者:您如何评价钢铁行业过去5年去产能的努力和成果?对于产能释放较快的现状,您认为隐藏着哪些危机?对钢协、钢企等有关各方,您有何建议或者呼吁?
杨海峰:钢铁行业去产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行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这些共识和努力,为增加有效供给、加速产业转型、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两年,钢铁行业产能释放较快,难免会在一定时期对市场产生冲击,造成局部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其中,恐怕就存在一些项目产能置换手续不完善、“打擦边球”扩大产能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国家在钢铁行业的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影响了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6月份刚刚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巩固去产能成果,坚决防止已退出项目死灰复燃。相信通过国家的统筹调配,将形成科学合理、安全环保、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产业集中度将得以提升,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您对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杨海峰:今年初以来,陕钢引入“钉钉”疫情防控和远程办公系统,开展“数字化大讲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禹龙云商”上线,为客户端、供应链的线上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陕钢子公司在关键工序上引进了机器人。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充分认识到,陕钢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也认识到,陕钢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人才投入仍然不足,信息化应用架构还不完善。为此,陕钢确立了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今年 4 月份成立了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学会,加快推进数字化知识的宣传培训,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陕钢高质量发展。
记者:钢铁企业如何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
杨海峰:新基建使得钢材需求更加多样化,既是钢铁企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契机,也是开拓新经济增长点、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机遇。面对新形势,陕钢一方面成立了产业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销售的平台,专业化落实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对组织、业务流程、数据、技术等进行全面梳理,剖析陕钢痛点、难点问题,找准转型最优切入点,进一步将制造能力和数字化技术融合,提高陕钢企业架构能力、决策运营能力,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模式。
记者:企业在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海峰:2019 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系列政策文件,陕钢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以“全面对标、全面整改、全面监测、全面达标”为总要求,全面落实“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监测监控”等 4 个专项整改任务,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项目一揽子工程,确保 2020 年底实现环保绩效目标。目前,陕钢在清洁运输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也是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记者:钢企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要素有哪些?钢企在绿色生产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杨海峰:钢铁企业要实现绿色生产,我认为关键要素有 3 个,即资源、工艺、产品。资源即绿色资源,生产制造首先应选择使用有害元素低的清洁原料,减少污染物的代入量,做好源头控制;工艺即绿色工艺,选用节能、高效的先进制造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做好过程控制;产品即绿色产品,优化制造工艺,提升产品性能,实现减量化、轻量化用钢,是钢铁绿色化的终极目标。
记者:在抗疫、抗洪等特殊时期,钢企是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体现担当的?
杨海峰:抗疫期间,陕钢志愿者主动请缨投身于防疫志愿服务,驰援“陕西小汤山”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组织捐款捐物等社会公益活动、为口罩厂家提供技术支持、为抗疫物资运输贡献力量,广大党员、职工为抗击疫情献爱心捐款捐物超过340万元。
记者:在扶贫、保卫蓝天等长期攻坚战中,钢企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杨海峰:在扶贫方面,陕钢近年来在陕西省绥德县义合镇西直沟村投入 326 万元,修建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引水入户惠民工程和粉条加工厂、山羊养殖场两大村集体产业项目,累计实施消费扶贫 1700 余万元,贫困发生率从16.4%降低到了0.31%。在环保方面,陕钢在“十三五”期间环保节能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 40 亿元,建成 100 多个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有效确保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废渣、煤气全部综合回收利用,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