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随想
发布日期:2011-08-07    
0

“洗心”随想

在一次展览上,看到一幅左宗棠的书法作品,书“洗心室”三字篆文。赞叹左公书法大气流畅的同时,更深感“洗心室”三个字如明镜立于面前,让人眼前一亮,不觉生出许多感慨来。

  “洗心”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也有不少诸如“洗心石”、“洗心池”之类的景观。早些年,我在黔北一户普通农家见到一块“洗心石”,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祖宗的功德及教诲。凡子孙年满18岁,都要在“洗心石”前举行成人典礼,以表达承袭祖训、不辱祖宗的决心。谁做了对不起祖宗的事,也要在“洗心石”前跪下忏悔,以求得原谅。这家规代代相传,为的是警示和约束后人。

  在一些著名的风景区,也常见类似的题刻。如泰山中天门有一座叫云步桥的石桥,桥东头有一小石亭,石亭东崖壁上刻有“涤虑”二字。不仅字好,寓意也深刻。在庐山,则有两处“洗心”的题刻,意在提醒游人这儿的水好,不仅可以洗面,更可用做“洗心”,以达“泉清自洁”的境界。无论是“涤虑”也好,“洗心”也罢,都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告诉人们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就是要不断洗涤自己的心灵,达到心地纯洁、心境静远的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就讲究“修身”,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自修身始。入世很深的孔子就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的学生曾子因为能“吾日三省吾身”,所以特别受到他的推崇。一向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也教育人们要努力达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修身境界。古代的士大夫倘能遵循古训、自觉修身,是能成就一番美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地方官时,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好事,但他不因此而满足,而是经常反躬自省。他离任回乡时,发现自己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做了一件错事,即在游天竺山时带回两块玲珑可爱的山石。于是,他找到家附近的一口“清心池”,自照自惭自悔而自新。他边洗涤面容,边洗涤心灵,吟了一首著名的“忏悔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像圣哲先贤那样,用凝练的语言来论述修身的要义,用诗文的笔触来反省自己的灵魂,然而一间“洗心室”、一口“洗心池”却也胜过万语千言。它是教诲,是警示,是期望;是家风,是良知,是正气。脸要天天洗,心更需要天天洗。

  经常洗涤自己的心灵,是一种自爱、一种自律、一种自警。要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就一刻也不能忽视自省。认识自我不易,把握自己更难,因此,就更需要经常反省自我、警示自我,以戒变脸、变形、变心。这需要学识,需要勇气,需要修养,其动力在信念、在毅力。

  经常洗涤自己的心灵,努力修炼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有主见而不沉溺于主观、奋发努力而不发蛮力、刚毅果敢而不刚愎自用、长知足又常不知足的人生境界,以守住人生的底线,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