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受邀中国冶金报访谈一:如何再压减3000万吨钢铁产能?
发布日期:2018-03-14    作者:李长庆    
0

杨海峰受邀中国冶金报访谈一:如何再压减3000万吨钢铁产能?

 

本期嘉宾

唐复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陈继壮 全国人大代表,本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利剑 全国政协委员,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夏文勇 全国人大代表,新余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树华 全国人大代表,裕华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朝晖 全国政协委员,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

高    峰 全国政协委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场外同期声

杨海峰  陕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天福  山西立恒钢铁集团总经理

王永胜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总裁 

 

主持人:刘加军 杨小光 何惠平 张鹰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8年钢铁去产能目标: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将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这些目标和要求,为钢铁行业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持续、深入、持久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期《两会会客厅》邀请来自钢铁行业及相关领域的部分代表、委员,请他们结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谈谈今年钢铁行业如何维护已取得的去产能成果、如何完成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的任务。

近两年,随着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的深入落实,钢材价格反弹回升,全行业效益大幅好转。在企业利润回升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完成今年压减3000万吨左右过剩产能的任务十分艰巨。您认为,去产能工作该如何深入推进?

唐复平:企业应该认识到,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减钢铁过剩产能,既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新的一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以“瘦身健体”为抓手,持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陈继壮:中国钢铁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必须把去产能这件事干到底,二是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钢铁行业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我认为,去产能工作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限制一些大型钢企的产能,因为他们的效益较好,在去产能上要困难一些。   

李利剑:近两年来,国家在打击”地条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方面力度很大,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全行业一定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完成3000万吨左右产能的压减任务。

王树华:河北省武安市创新去产能办法,建立了全国首家县级产能交易互助平台。通过该平台,16家民营钢铁企业压减炼铁产能931万吨、炼钢产能818万吨,3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在具体操作上,2013年~2017年,企业共拿出40多亿元资金,在符合国家规范条件的前提下,由不压减产能的企业出资金,让压减产能的企业得到一定补偿,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去”“去谁的”“去后怎么办”等问题。

目前,在武安市产能交易平台上,每万吨生铁、粗钢产能指标价格为400万元~500万元,而国家和河北省的奖补资金合计为60万元~70万元。随着去产能的强力推进,相对落后的装备基本已被压减,再压减的都是符合国家规范条件的装备,压减产生的资产损失巨大。因此,建议国家提高去产能奖补标准,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主动去产能。

为确保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我国一方面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倒逼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另一方面应加强政策激励,提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孙朝晖:过去6年,鞍钢攀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攀钢在2017年终于实现扭亏为盈。这得益于攀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4年以来,攀钢累计削减粗钢产能362万吨,占攀钢总产能的26%。虽然2017年以来,钢铁企业效益显著好转,行业运行也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目前钢铁行业持续性盈利的基础还不牢固,今年还是要乘势而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

图为夏文勇代表(右一)正在接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陆闻言(中后),中国冶金报社副总编辑熊余平(左一),《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中前)专访。(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顾学超 摄)

随着利润回升,最近一些企业开始有了新增产能的冲动,新上钢铁冶炼项目的意愿非常强烈。仅2017年第四季度,就发现了至少8起企图恢复“地条钢”生产的案例,这说明完全覆灭“地条钢”的压力仍然不小。您认为在严控新增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方面,今年应该怎么做?

夏文勇: 随着化解过剩产能、打击“地条钢”的推进,螺纹钢价格由2015年12月份的1700元/吨左右,逐渐回升至如今的4000元/吨左右。在市场机遇的刺激下,各地钢企纷纷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钢材产量创近年来新高。不过,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并没有丝毫放松,比如,国家开展了多轮巡察工作,针对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严控新增产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再比如,在提高钢材质量标准方面,国家将从2018年11月1日起执行螺纹钢新标准,硬性禁止采用穿水工艺生产的低品质螺纹钢在市场流通。在国家政策相对完善的情况下,行业要做的,是坚决拥护国家相关政策,并大力推进落实,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维护去产能成果,须构建防范钢铁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提高对去产能工作的反复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严密监管并打击“地条钢”死灰复燃、中频炉改电炉等“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同时,对于实施产能置换的新项目,除按现有政策履行事前置换程序之外,还要建立事中事后的长效监管机制;对于弄虚作假、明减实增等行为,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终身追责。

高峰: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增产能之前,全行业首先要从认识上达成一致,认识到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与国家根本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国粗钢产量已经占到世界的一半。我国钢铁产量不可能再像原来一样高速增长,钢铁行业应逐渐由原来的增量发展阶段向减量发展阶段过渡,由原来的规模扩张阶段向集约高效发展阶段过渡。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去产能促进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内生增长。此外,从对外经贸关系的角度来看,钢铁领域是美国、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重大关切点,是外贸摩擦的“重灾区”。因此,从各方面来看,传统的粗放模式都不符合国家基本利益。企业应坚定信念,克服一切障碍,坚定不移地将去产能进行到底,同时加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投入,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利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企业粗放式发展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也是老百姓不答应的。相信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新增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环境治理,实行环保限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钢铁企业只有朝着生态转型、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生路。

图为孙朝晖委员(左)正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杨小光专访。(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顾学超 摄)

场外同期声

杨海峰  陕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天福  山西立恒钢铁集团总经理 

王永胜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总裁 

1.近两年,随着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的深入落实,钢材价格反弹、回升,全行业效益大幅好转。在企业利润回升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完成今年压减3000万吨左右过剩产能的任务十分艰巨。您认为,去产能工作该如何深入推进?

 

 

杨海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企业发展将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而去产能正是企业转型、提质的必经之路。就整个行业来说,做好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钢铁行业要大力推广GB/T1499.2-2018钢材新质量标准,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陕钢集团将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铁前系统贯标提效,加强生产工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指标,积极开展省内、西部区域和全行业3个层次的对标挖潜;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做专、做优、做精建筑钢材产品,实现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卓越制造的转变,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张天福:深入推进去产能工作,政府、行业应在小高炉、小转炉、小烧结等装备落后的企业整改方面继续发力。

王永胜: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产业发展必须摆脱过去发展的老套路,紧紧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全行业一定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达成共识,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持创新驱动、转型转产,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质造”,全力推动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

2.随着利润回升,最近一些企业开始有了新增产能的冲动,新上钢铁冶炼项目的意愿非常强烈。仅2017年第四季度,就发现了至少8起企图恢复“地条钢”生产的案例,这说明完全覆灭“地条钢”的压力仍然不小。您认为在严控新增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方面,今年应该怎么做?

张天福:在严控新增产能方面,钢铁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新上项目时,政府应组织行业专家对其新上高炉、转炉等设备进行核查、验证,看其新上设备与产能置换指标是否匹配,严查“批小建大”等弄虚作假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在装备升级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减量置换的原则。在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考核,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出台奖励机制,让全社会来监督。

王永胜: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钢材价格触底回升,行业效益明显好转。面对大好的市场行情,“地条钢”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又有卷土重来的架势。今年,我们全行业一定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国家去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的政策,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的同时,全力协助配合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排查和管控工作,时刻绷紧防控“地条钢”反弹这根弦,以钉钉子的精神,全力以赴打赢取缔“地条钢”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维护好行业规范和市场秩序。

 

 

杨海峰:“地条钢”的出清,从根本上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加之“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强、利润空间大,一些地区出现了顶风作案的趋势。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一要继续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建立健全防范“地条钢”生产长效机制,采取有奖举报、责任包片等措施,广泛动员社会监督力量,对涉嫌违法制售“地条钢”的行为,加大查处和问责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二要抓住防范关键点,通过用电监测、环保监控、舆情跟踪、废钢监管等措施,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企业生产;三要将打击“地条钢”纳入法治化轨道,进一步提高违纪违法成本。

 

3.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有效手段。2017年,钢铁行业出现了一些兼并重组的成功案例,如沙钢重组东北特钢等。您认为,2018年,钢铁行业在推动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方面将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杨海峰:2016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曾透露,为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目标,我国将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将减量化兼并重组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成效而言,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的重组拉开了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浪潮的帷幕,减量化兼并重组与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成为钢铁行业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旋律。

我认为,2018年,钢铁行业在兼并重组方面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十三五”规划的产业集中度指标(2020年钢铁行业前10家企业产量占比60%)压力下,地方政府会主动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掀起行政化兼并重组浪潮。二是将出现由行业龙头主导的兼并重组,或将形成强强联手、强弱并购、跨区域的体量巨头。三是产业协同,即产业链纵向整合、横向连接的企业兼并重组会对未来企业提升供销集中度和话语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走高端化发展路线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可能会成为重组的重点发展方向。

张天福:只有推动有效的兼并重组,才能精准化解过剩产能,也才能使行业摆脱无序竞争和恶性循环,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势互补和充分利用。2018年,钢铁行业在推动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方面,要重点向环保不达标、能耗过大、产能较小、效益低下的钢铁企业倾斜,通过减量置换、装备升级,达到使企业利润增加的效果。

(本报实习记者丁卫国,通讯员李志山、李长庆对本版文章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