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受邀中国冶金报访谈二:钢铁新旧动能如何转换?
发布日期:2018-03-14    作者:李长庆    
0

刊发于《中国冶金报》2018年3月13日第6版

杨海峰受邀中国冶金报访谈二:钢铁新旧动能如何转换?

 

本期嘉宾

高祥明 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曹志强 全国人大代表,华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利剑 全国政协委员,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志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黎立璋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世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宁高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李   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   峰 全国政协委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场外同期声

杨海峰  陕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天福  山西立恒钢铁集团总经理

王永胜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总裁 

王   东   找钢网创始人兼CEO 

彭政军  大大买钢CEO

杨志毅  天物大宗大数据中心博士

 

主持人:何惠平 杨小光 刘加军 米飒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前,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本期《两会会客厅》邀请来自钢铁行业及相关领域的部分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谈对新旧动能如何转换的理解和建议。

您认为钢铁行业应该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宽新动能发展领域,从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高祥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钢铁行业是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行业,开辟新领域、进军新产业,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山西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太钢寄予厚望,我们将积极筹划推进高端碳纤维三期项目,加快培育铝镁合金、镍基合金、钛合金、非晶带材等新材料以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钢铁主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

曹志强:钢铁行业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支持。一是加大钢铁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建议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投入,鼓励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准备金制度,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准予税前扣除。二是加快钢铁行业设备升级、自动化改造项目审批,并给予相关补贴。建议加快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审批,完善钢铁工业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和补贴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升级改造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扩大贴息范围,对钢铁企业购买相关科研用品、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的进口税加大减免力度。

张志祥:我认为,当前钢铁行业一是要加大高新产业的开发力度,装备制造业这块还是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要跟上;二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家提出要执行比较严格的环保政策,这样的话,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开发也是我们拓宽发展领域的方向。

黎立璋: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钢铁企业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等。钢铁行业要创新首先应在思想上做出改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原来我们讲到资源更多的是指原燃材料,现在第一资源确确实实应该是人才。同时,在整个发展动力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技术提升我们整个传统工业的自动化水平,使我们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智能制造水平再提升一个高度。

图为李世平代表(右一)接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陆闻言(左一),中国冶金报社副总编辑熊余平(右二),《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左二)采访。(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顾学超 摄)

您认为钢铁行业在推动自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供给层次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李利剑:安钢坚持“中高端”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以“高端用户促进安钢高端产品”主动引领市场,创造市场,创造消费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曹志强:当前,国内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依然严重,一般企业很难在价格、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过多地停留在跟随复制阶段;品牌建设对标安赛乐米塔尔、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等国际钢铁巨头差距甚远。为破除行业发展瓶颈、快速补齐差距短板,钢铁行业需要加强创新驱动,重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促进创新的经营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瞄准下游产业不断提高的产品需求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实施品牌营销,持续提升钢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品牌效应,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世平:这次会议提出来最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很多核心的钢材还是依赖进口的,所以要在高质量产品方面进行转型;其次我们很多企业的制造模式是很传统的,在制造方面也要进行转型。在产品的供给层次方面,我认为中国的钢铁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好坏的问题,要从原来的“需要更多的钢铁”转变为“需要更好的钢铁”,为满足人民更美好的生活需求贡献钢铁力量。

黎立璋:现在我国处于整个发展动力转变的过程当中,经济发展对我们的产品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也要随着这种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

李卫: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是第一步,建议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对钢材质量进行分级,并在钢铁产品出口时,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通过鼓励生产高端产品,抑制低端产品,来达到钢材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的目的。

高峰:近一段时间以来,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对工程项目的成本产生了很大影响,用钢企业控制成本的压力非常大。短期来看,随着压减钢铁过剩产能工作进一步推进,钢材价格或会继续攀升,从而增加用钢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钢材价格上涨对推广建筑节能是有益的,而建筑节能也会进一步倒逼钢铁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桥梁和隧道建筑钢模板为例,在工程应用中,有的单位没有节约习惯,将新的钢模板使用过几次就报废,工程一结束,就会把钢模板当废钢卖了。如果钢铁材料质量得到提高,钢模板的周转次数就会增长好几倍,多次翻新使用能够节省很多资源。另外,钢模板现在也面临着铝模板的强烈冲击,钢模板企业在住宅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如果不进行质量升级,也将面临着原有市场用户流失的问题。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您认为钢铁行业应该如何推进智能制造?

李世平:传统行业必须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中国宝武集团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集团准备把韶钢打造为冶金领域智能制造的样板。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下一步会更深入地去做这个工作,跟上制造业转型的步伐。

张志祥:我们在采购、销售、物流等方面要拥抱互联网,各个企业也都在推动这个事情,钢铁行业做得都还挺全面的。

黎立璋:智能制造需要钢铁企业完全按照物联网的思维模式,对工厂的生产组织和工艺装备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这对促进我们整个钢铁工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图为黎立璋代表(中)接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陆闻言(左一),《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右一)采访。(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顾学超 摄)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企业内部改革方面,您认为钢铁企业应该如何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

宁高宁:要从股权改革、战略方向调整、人3个方面推进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目前需要更深入一步的就是股权改革,即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改革比以前更深入,涉及怎么处理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怎么处理好董事会管理团队的问题,怎么形成合力的问题。老国企、老产业要在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进行新的战略引领等方面下真功夫。另外,企业中的人的观念、水平、能力的提升都是必须的,否则企业难以具有世界一流企业所具备的国际竞争力。  

李利剑:钢铁行业要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营发展协同共进、企业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会外同期声

杨海峰 陕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天福 山西立恒钢铁集团总经理 

王永胜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总裁 

王东 找钢网创始人兼CEO 

彭政军 大大买钢CEO

杨志毅 天物大宗大数据中心博士

1.您认为钢铁行业应该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宽新动能发展领域,从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杨海峰: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钢铁行业来说,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土地等优势资产和本企业已发展成熟的非钢产业,延伸产业链,带动培育新兴产业;二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供给层次,要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钢铁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此外,钢铁企业必须专心致志发展主业,在新产品研发、新服务提升等方面做足功课,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王永胜:新动能既来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壮大,也来自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两者必须同时发力。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一要立足钢铁主业,大力推行精益制造、智能制造,推进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二要坚持多元化发展,有序推进钢铁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三要加快产业跨界融合步伐,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使“老树”持续发“新芽”。

张天福: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对新兴产业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更多企业拓宽新动能领域,让新兴产业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王东:由于互联网和行业大数据能够最有效、最准确和最快速地向制造供给侧提供需求变动情况,所以建议钢铁行业要尤其关注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的方针战略,紧跟中央战略。

彭政军:新旧动能完成转换必须依托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的支撑力量。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的技术在钢铁行业的运用,将机器、人、数据全面打通,形成开放的钢铁产业链DT网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良好政策环境。

杨志毅:钢铁行业需要以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为目标,在全产业链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层次,拓展服务范围,探索行业内新的生产、服务模式。

2.您认为钢铁行业在推动自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供给层次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张天福:建议由政府经信部门牵头调研各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利用国家大数据中心精准调研和了解各企业的产品品种、产能及市场需求,用大数据指导钢铁企业产品升级,使产品品种与市场匹配,从而实现供需平衡。同时,钢铁企业要强化以需定产,优化产品结构,避免造成低效物流。

杨志毅:对照“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钢铁行业过剩的是低端产品的产能,高端产品供给还存在很大缺口。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装备升级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这两点对于钢铁企业来说都是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

3.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您认为钢铁行业应该如何推进智能制造?

 

 

杨海峰:对于如何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我个人认为应把握3个关键点:其一,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切入点,抓好“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企业层面技术革新”3个层面的科技攻关,钢企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行业智能制造的水平。其二,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实施需要突破关键信息技术。其三,发展钢铁智能制造,需要自主研发符合实际需求的钢铁智能制造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在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融合等方面着力,走一条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用结合之路。

彭政军:一是加快钢铁生产领域的智能制造转型,用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改造钢铁生产流程,实现柔性生产,运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改造或取代企业ERP,将精益生产和标准化融入其中,打造新的智慧生产模式;二是大力扶持钢铁生产服务行业的电商平台企业发展;三是高度重视生产和流通的融合,将制造数据和流通数据全部打通,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生产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型生产企业,形成更高层次的生态平台。

杨志毅:钢铁行业应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有两层含义: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服务过程的智能化。前者已初见端倪,而后者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标杆,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王永胜:钢铁产业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技术、提升新工艺,加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自主研发、智能制造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从而打造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核心动能。

4.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企业内部改革方面,您认为钢铁企业应该如何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

 

 

杨海峰: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更新观念,增强自信,站在更高的高度全面认知我国钢铁行业所处的位置和所面临的形势,推动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二是要强化“开放”,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互动,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弥补企业短板;三是要紧抓“对标”,将同行业先进的做法和机制“拿过来”,结合实际运用好;四是要注重“法人结构治理”完善,健全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制度体系,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破除“僵化机制”,理顺企业关系,实现轻装上阵;五是突出“产学研用”联动,提高企业创造力及创新力;六是一如既往地做好成本优化工作,任何时候低成本战略优势都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为重要的砝码。